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十七)
除了技术相关,土楼夯土墙的开窗也与居民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起初为了防御功能最大化,居民在生活上迁就了窗户,为适应墙体结构和防卫需要,人们当然可以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于环境。
结果就是未开窗的底层空间,作灶房和仓库使用,而高层开窗房间,就变成卧室。土楼夯土墙很高,每一圈层的房间相应就很多,考虑到有些房间并不会立即用到,所以窗洞也比较独特:并非直接留洞作窗,而仅仅是在窗口位置的上方预留木板过梁,夯土墙完成后可在过梁下先凿小洞通风干燥,或在房间启用时再凿洞开窗。
这样预留窗位的方式经济便捷,也同样是最大限度保持夯土墙完整性的手段之一。此外,相对土楼的规模之大和居住的人口之众,土墙上为进出土楼留出的大门很少,一般1个,大型土楼则3个。
相对于无懈可击的夯土墙,大门无疑成了攻击薄弱点。尤其为抵御敌人的火攻,当地人在大门的构造做法上,采取被动加主动的措施:以铁皮包裹木门,并在大门上方设置可倒水灭火的开口等,可谓煞费苦心。
夯土墙顶部,是以木屋架进行悬挑的屋檐。屋顶向外檐出挑的深度可达3米多,相对于土楼的体量之大,这一绝对尺度的深出檐当人们立于土楼外部时,仍然难以察觉。
但是,出檐实现了保护夯土墙上部墙体免于直按被雨水冲刷破坏的功能。顺从着圆形土楼而覆盖的环形瓦屋面,也是土楼在视觉表现性上一道独特风景线。
以屋脊为分界的内外环屋面,由于沿圆心向外的放射性,使得瓦在铺设时就有别于一般的直线性屋面的铺设。当身处土楼内部,站在楼层上观看一层层套叠的环形屋面,整体上配合着细节处椽子和瓦,垂直于环线呈放射形,加强了土楼的向心围合和磅礴气势。
土楼外部同样给人以直接视觉冲击力,石脚、夯土墙身、灰瓦屋面,乃至屋檐下连成圈的小窗、白色的抹灰窗套,展现出土楼立面的经典三段式,赋予巨大体量以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和纪念性。
土楼建造的初衷是为了保卫人们更好生活,夯土材料的选择显然源于城墙建造。厚实的夯土墙自古以来就是城墙建造的标配。由此也暗示土墙围合着“一座城”,作用正是保护城内人们的安危和正常生产生活。
所以,土楼与土堡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土楼显然发展出了生产生活的功能。置身土楼内,是一个完全与土楼外观体验不同的木石砖瓦的世界,土与木连接的建构特性体现在土楼的夯土墙承载、木柱承载及石砖瓦的混合建造上。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为建筑营造表皮肌理,无论是内外装饰面,还是特殊结构性表层,均师法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传统建筑人文的内在逻辑,专注于呈现“原于自然”的美学艺术,打造精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