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Mob: 15515556013
         19838125165
Tel: 0371-55685300
  

行业资讯

夯土资讯

隐藏内容

材料夯土(八):中国生土建筑传统及用料

时间:2019-06-19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如果追溯客家土楼建筑的源头,难免回到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中国生土建筑能够繁衍传播,在各地开枝散叶,黄河与黄土高原作为发源地功不可没,这里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我们今天看到有形的生土建筑,大多保留在黄土高原,都早于客家土楼。
 
在千年变迁中,生活在黄土地的人们,创造无数与黄土有关的艺术品: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民居挖窑,夯土筑成的庄院土堡,把生土打制成土坯墼子,箍成各种形式的窑洞,建成土坯房等民居建筑,以及大型的水利工程、公路桥梁。它们分布于山、川、塬、沟、峁、梁,形式多变且富有特色,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及文化的重要组成。
 
除了长城、城垣城墙,更详细地审视作为中国传统重要部分的生土建筑,按照材料、结构与建造工艺,仍可分黄土窑洞、土坯房、草泥垛墙、堤坝、粮仓,以及各种大体量的夯土构筑物和被土覆盖的掩土建筑。

窑洞源自远古穴居,地下洞穴是最早的建筑方式,考古发掘到的窑洞距今约有5500年。它们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人工与天然的有机结合,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就地取材,经济省钱。窑洞建造几乎不涉及选土,也无需夯土为墙先去备料,现场利用黄土地势,按照挖地基—打窑洞—扎山墙—安门窗的流程进行便可。
夯土墙建筑
传统窑洞渗透着自然的和谐,朴素外观又呈现出别具匠心的建筑美。当今,仍能看到整个建在地下的窑洞村庄,即下沉式窑洞,利用地形或就地挖出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这是生根大地的自然建造典范,天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融合,敦厚朴实,成为大自然的一种延续。
 
常见的窑洞一般为靠崖或靠山式,它建于山坡,塬边缘外,常依山向上呈台阶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得益于黄土层的保温隔热性能,窑洞温度常年保持18℃左右,极适合居住。但窑洞也怕阴雨连绵,尤其暴雨季,不仅内部潮湿通风差,且黄土遇水浸泡冲刷,易坍塌。
 
窑洞的土质为黄土或者粘土,比较讲究的,会采用夯土墙垒砌山墙门脸,用土坯拱顶,再外贴砖石。发展到后来,又出现接口窑,即生土窑扩大洞口,按窑拱大小加砌1.5~3米进深的砖石窑面,新作圆窗木门;为加固内顶,用柳椽箍顶,然后用麦草细泥抹壁,土拱与砖石拱接口处抹平隐藏,两部分于是浑然一体。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泥并不好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