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之原历史土遗址复原“专业课”:西安秦王府砖砌夯土城墙垮塌分析(5)
时间:2020-12-29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墙跨塌是由于夯土墙外砌的青砖墙,没有起到应有阻拦。如果是这样,就等于说,外面没有砖墙,里面夯土墙早就垮塌了。
真是这样?那么,砌青砖作挡土墙,是否可以认为阻碍渗进夯土墙里的雨水顺畅排出,从而加速土墙裂缝加大,导致泡软酥化而垮塌呢?
从城墙垮塌现场看,原始夯土墙本体并未破坏,出现垮塌的仅是新建部分,即青砖挡土墙和填充新夯土。 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到,青砖挡土墙(城墙包砖)绕底部支点,发生整体转动后,轰然倒下。
实际工程建设中,挡土墙发生整体破坏,大致分3种主要情况:(1)滑动,挡土墙整体向外挤出,没有明显的旋转或转动;(2)倾覆,挡墙绕基础底部发生整体向外的转动;(3)失稳,这是由于地基土过于松软导致的,与前者相反,此时挡墙将绕墙顶产生反方向的转动。
可见,本次城墙垮塌属于典型的倾覆型破坏。
而倾覆型破坏,一般由墙背后填土压力过大引起。当填土作用于墙背的压力超过临界点,压力将开始令墙体转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城墙已完工多年,如果说包砖的强度一开始就不足以抵抗背后土的压力,似乎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多年之后才发生破坏。因此,初步判断青砖挡土墙没有问题。
所以,还要回到2019年发现墙体裂缝和墙面渗水。
从当时城墙顶部(也即海墁)的情况及后来设置挡雨棚,可知城墙内部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雨水,且不能顺畅排出。挡雨棚的作用,是减少雨水浸泡和渗透,因为渗水已经导致海墁下陷和墙体裂缝。 古代,人们深知城墙排水的重要性,对海墁极其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袆在给西安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海墁砌了青砖。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载: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主持修葺西安城墙,对全城顶部海墁进行整修和改造。为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顶部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添夯半米厚三合土,上面再平铺2层城砖,并统一全城海墁内倾斜坡约5度,以便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墙内侧的流水槽。 显然,对城墙顶部海墁的处理——增加夯土、加砌青砖、设计坡度、疏通雨水等,均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城墙主体遭雨水渗透侵蚀,导致出现后续的开裂坍塌,造成更大损失。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专注自然遗产、历史土遗址与古建民居夯土墙修护、加固与肌理复活,依托先进技术、优质施工,为工程项目提供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原汁原味呈现原始风貌肌理,致力于成为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修复领域领跑者。
从城墙垮塌现场看,原始夯土墙本体并未破坏,出现垮塌的仅是新建部分,即青砖挡土墙和填充新夯土。
而倾覆型破坏,一般由墙背后填土压力过大引起。当填土作用于墙背的压力超过临界点,压力将开始令墙体转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城墙已完工多年,如果说包砖的强度一开始就不足以抵抗背后土的压力,似乎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多年之后才发生破坏。因此,初步判断青砖挡土墙没有问题。
所以,还要回到2019年发现墙体裂缝和墙面渗水。
从当时城墙顶部(也即海墁)的情况及后来设置挡雨棚,可知城墙内部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雨水,且不能顺畅排出。挡雨棚的作用,是减少雨水浸泡和渗透,因为渗水已经导致海墁下陷和墙体裂缝。 古代,人们深知城墙排水的重要性,对海墁极其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袆在给西安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海墁砌了青砖。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载:
乾隆三十三年又将城垣顶海墁砖砌,使雨水不能下渗城身里面,添设墙宇,安砌水沟,使水顺流而下。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主持修葺西安城墙,对全城顶部海墁进行整修和改造。为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顶部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添夯半米厚三合土,上面再平铺2层城砖,并统一全城海墁内倾斜坡约5度,以便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墙内侧的流水槽。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专注自然遗产、历史土遗址与古建民居夯土墙修护、加固与肌理复活,依托先进技术、优质施工,为工程项目提供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原汁原味呈现原始风貌肌理,致力于成为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修复领域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