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二十五)
时间:2020-08-08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湿度
材料配制,在任何时代都异常重要,是项技术活。它牵涉到成分配比多少、湿度把握如何等。单就夯土墙混合料制作而言,如水分的控制,太干太湿均不利成墙质量,甚至严重影响硬度、导致裂缝等。
回顾中国传统夯土墙建造,民间掌控土料的水分,有一句话:手握成团,落地开花。再质朴不过的八个字,不但在我国延续相传,也成为西方生土技术座右铭,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套详尽的量化数据。
民间夯土墙建造的经验之谈,蕴含千百年的建造实践总结,也影响着现代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发展,即太干加水,太湿添料。
古代土木建造会根据湿度,比如水分大,就加干土再搅拌,或者仅需再翻拌几遍让水分蒸发一些。这种方法在我国广为流传,也能被西方现代生土研究所倚重,绝非偶然。
基于经验的不可把控,先进的生土及夯土墙工艺研究对此展开分解,在一系列操作的细节和数据上有了明确结果,以更好地通过技术服务于最终肌理的艺术呈现。
比如手握成团,应尽全力将土在手中捏团,必要时两只手一起操作。然后,握土的手心向下松开,让土团从距离地面1米自由落下,土团摔开,至少仍有二、三较大土块,而非完全碎散,才认为其湿度适合。
湿度控制,显然是夯土墙建造中材料拌制阶段,继选土、备土后又一影响质量的核心技术环节,至此材料准备才告完成。
否则,现场根本不需要打样或派驻专业机构工程师,自己搅和一下就可以干了。但过不多久,会发现非专业搞夯土墙,弊病丛生,惨不忍睹,只能重新施工。如此结果,搬石头砸自己脚,增加的不仅是资金成本,还有时间等多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