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二十二)
追根溯源,中国传统土木建筑中的夯土墙工艺,曾长期属于传统建造叙述语言,而且作为结构和构造主材,一直充当着“古代混凝土”的重要角色,直到现代水泥、钢材、玻璃涌现。
与本土化的夯土类似,其他诸如稻草、木结构、泥炭等地域化建筑技艺,均直接利用脚下土地之物展开建造,因是一种极质朴、简单的技术方式,所以更环保。
简单说,传统夯土墙建造是将备好的生土拌合料倒入支好的模板内,每次倒入虚土的高度为15~20cm,然后借助手动夯杵,一遍遍反复来回逐层夯实。 一版夯完,拆模向两侧或上方重新支模,继续下一版夯筑,如此循环进行下去。
各地情况差异,发展出各具特点的夯土技术,但技术本质大体相似,重点在于怎么高效率支模、夯筑、拆模、再支模直到完工,怎样夯筑可令土料更加密实,从而实现一劳永逸,坚久耐用,同时尽可能令夯土墙防水抗震、耐候耐蚀。
工匠们在实践劳动中不断使用、维护,摸索出成系统的夯土墙施工及品质管控方法,终于成一门专业建造技术,有泥匠或土工专门操作,代代相传,日积月累,源远流长,终具文脉。
由此,现代建筑承载传统文脉,夯土墙得以重新复活,然而结构功能已经易主,唯独强烈保留了土材本身的色彩、质感、颗粒构成等,在新型夯土工艺推动下,从粗重的夯筑施工,转向打造出富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美的现代夯土表皮肌理。
实际上,夯土表皮所呈现的美学特性,独一无二,可以说是她在当代建筑中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大众的历史文化情怀,还是业主的传统意识,抑或作为设计主体的建筑师,对夯土墙立面呈现出水平向类沉积岩的山川大地纹理情之所钟,不仅仅是夯土肌理给人们带来自然的想象,而且已打破传统夯土施工本身形成的、业已充分体现出来的夯筑建构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技术、艺术、审美和实用性装饰功能。
所以,在现代新型夯土墙中,人造裂缝、墙面线条,或自然形成的波折纹路,都酷似原先土料经人工夯筑呈现出的分层肌理,且由于模板尺寸所限,墙面材料在夯压之下难免形成分版缝,这些印记成为版筑夯土在新型夯土墙上遗留的符号,寓意技术与文脉传承。
朴之原,致力于建筑美学集成塑造的专业机构,旗下夯土墙及挂板,师法自然,风雨沧桑,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高档工艺,专属品味,满足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中心、商务办公大楼、剧院、酒店、别墅、民宿的需求,实现建筑形式与内涵统一,成就现代建造与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