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二十)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无边无涯。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流长,各地夯土墙建造随之形成差异,具体体现在使用方法和认识上。
比如福建土楼的夯土墙高大雄厚,足以担负载重的任务。而浙江民居虽然也有悠远的夯土传统,但它相对轻薄灵动,墙体厚度往往一尺上下,约摸三四十公分。
如此薄削的夯土墙厚度,首先被地方具体的建造要求所决定。浙江夯土民居高不过五六米,一楼居住生活,二楼储藏物件,建造采用较为标准的土木结构,先立起内部木结构框架,然后在外围夯起上下等厚的土墙。
外土墙至一层结束,需在墙里埋一支短木,一头伸入土墙,另一头与邻近的木框架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本身较为独立的土墙与木结构框架的的一体关系,增加民居牢固度。
土木相连后,即可开始夯筑山墙。显然,这样的连接提升了建筑整体的强度,但效果比较有限,在强震面前难以奏效,但无形中增加土墙的耐久度,使其得以长久地牢固伫立。
浙江夯土民居中,类似提升和维护土墙的设计很多,特别在窗户、门洞部位,相应出现了木托、过梁、砖石等,融入土墙中,避免土墙开裂,成为极好的替代品。
外墙角处,同样在夯筑墙体过程中预埋木棍,当完工之后,可以用圆弧面长竹筒覆盖墙角楞,然后钉入墙中木棍以固定,从而保护土墙角部的薄弱部位。
当然,福建土楼与浙江夯土民居对土墙保护的相似之处,是在夯土墙根部往上砌筑砖或石块,半米乃至一人多高,更高的甚至可达两米,起到有效保护土墙底部及边角,免去遭到碰撞、水浸等造成的坍塌之虑。
其次,社会实践决定建造理论和工艺思想,从对民居细部的处理可见,因为砖石坚木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成为夯土替代品,另一方面均衡了土墙性能的不足,致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夯土并非可靠的结构性材料的认识。
所以,浙江当地工匠在传统夯土墙承载力有限、难堪承重的思路基础上,才不断优化墙体结构,凡能不依靠土墙的,或能尽量保护土墙免受损耗之处,均以其他材料和工艺加以替代和保护。
夯土墙从传统时代最初的承重角色,在土木建造高峰,发展出仅以围护功能取胜,从“承重”一家独大,到承重与围护兼具,再独立成为民居围护墙,随着时代发展,业已衍生出今天的景观与立面装饰功能。
▲朴之原新品入市:洋气的夯土产品
在现代夯土中,朴之原新型夯土墙依托自主研发的先进工艺,在肌理、薄度、抗剪抗切抗压等强硬度诸方面,以多元变化的自然肌理,替代单一内外立面,以毫米级超薄面层,摒弃过去的厘米级厚度,以复合材料构筑强大表皮美学,实现建筑装饰新境界,刷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新体验。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