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Mob: 15515556013
         19838125165
Tel: 0371-55685300
  

行业资讯

夯土资讯

隐藏内容

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十九)

时间:2020-06-19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在中国传统土木建造中,夯土墙因时因地而异,并非唯一选择,因为比它高大上的还有砌墙的砖石。

朴之原夯土墙

夯土墙采用与否,除了经济原因,还取决于几个条件:一是时代环境,如果兵荒马乱,一定是夯土高墙大寨土堡建起来,这个容易理解二是地方建造传统,如果有夯土工艺代代相传,自然会有一支手艺娴熟的土匠师傅,为建造打下人力基础。三是当地材料条件,有大量合适的土料能满足使用。

符合第一个条件的,比如福建土楼,地处东南沿海,为防御倭寇和匪患,必须建造高大坚固的夯土墙土楼才行,当然当地也有漫长的土堡建造传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符合第三个条件,比较典型的是黄土高原窑洞和西北土坯民居,基于丰厚黄土资源,才从古至今流传起来。

第二个条件的代表区域是江南江浙一带,历史上的这个地带,环境舒适,长期安定,山清水秀,形成了钻研手艺的温土,具有匠人传统,孕育了大批精于技艺的手工匠人,如木匠、泥匠、瓦匠、漆匠等。比如著名的香山帮匠人群体就位于太湖之滨,他们的看家本领正是传统营造技艺。

另外,浙江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如此。浙江匠人在长期建造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需要,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居技术。但客观地讲,夯土墙在浙江并不算典型的民居建材,虽然丘陵山地区域,许多民居依然采用了夯土。这主要是夯土建造成本(包括人工和材料等)低于其他建材如粘土砖。

浙江民居的夯土墙与福建土楼是不同的,后者的土墙既起围合之用,又做承重墙,而前者多作为围合墙用,承重仍由木结构发挥。如永嘉、建德、武义等地传统村落众多,有不少明清合院式民居,且大木结构华丽,小木作装饰精致。

民居大小固有不同,但夯土墙的作用类似。先立起木结构框架,然后夯筑土墙围护着框架,在土墙内预埋木柱,以与木头的结构框架连接。明清时期,若经济条件允许,一些大户人家的宅子会用灰砖代替夯土,但砖与木的结构方式仍类似土木,只是材料升级之后,建筑强度和耐久度相应有了很大提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采用夯土墙建造的民居,通常墙面抹白灰,其主要成分为石灰。抹灰的作用有三一是粉成白色,起装饰作用;二是保护土墙,增加墙体防水、耐久和抗风化性能;三是室内墙体抹成光滑白面,有助于改善室内亮度。

分析该现象背后的民间文化心理,则源于过去人们对土墙糙面“不感冒”,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代,土墙可谓再基本不过的材料,在民居上基本与贫穷落后划等号,难以符合主流社会审美。而且随时间推移,墙面粗糙程度乃至裂纹会逐渐变多。

现在我们看浙江一些传统民居外墙裸露黄色夯土,大多是天长日久白灰剥落所致,原来都是粉白灰,所以才有沿袭相称的“粉墙黛瓦”一说。

实际上,福建土楼往往给人以黄土墙裸露的印象,但也有夯土外墙抹灰的情况,不过由于土楼表面积大,且墙体雄厚,本身已经足够坚固耐用,大多便不再抹灰。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为建筑营造表皮肌理,无论是内外装饰面,还是特殊结构性表层,均师法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传统建筑人文的内在逻辑,专注于呈现“原于自然”的美学艺术,打造精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