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夯土墙,致敬中国土木建筑(十六)
时间:2020-05-29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此外,防御性不仅在于材料本身坚固,还在于牢不可破的巧妙连接。石脚之上,是气势恢宏的夯土墙,高十三四米,最高可达二十米多。这一高度对于夯土来说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高度。为此需要在形式上采取相应措施。
宋代《营造法式》中关于夯土墙的技术要求有:每墙高四尺,则厚一尺;每高一尺,其上斜收六分。然而实际上,以华安二宜楼为例,外墙高16米,截面上窄下宽,石脚高2.5,底层墙厚2.53米,土墙的高厚比近7:1。
可见,明末清初,土楼在结合自身围合形式的前提下对以往的夯土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仔细观察,土楼的夯土墙呈现收分,体现在外表面沿高度方向略向内倾斜,进而内表面随层数呈阶梯状退台,综合减小墙体厚度。
墙体截面下大上小的形式显然有利于夯土墙稳定,另一方面则逐层减少墙体自重,使整体结构受力更加合理。从增加稳定性和减小自重的角度看,土墙在底部不开窗,而在上部开窗,也符合该结构要求。
土楼墙体洞口少且小,从外观上显示出强烈密闭性,其实也是为满足土墙的防御功能。在土楼一二层的位置不开窗,且墙身厚达1~2米,使侵入者无机可乘、无计可施,徒叹无奈。
在三层以上开窗,一方面满足内部采光通风需要,另一方面还可成为观望敌情的瞭望口和向外打击敌人的必需洞口。事实上,由于三层以上墙体相对较薄,也比较适于开设窗口。
当然,出于防御要求,即使开窗洞,洞口也不能太大,而在夯土墙上开洞,本身从技术而言也不易过大。可见,仅从土墙作结构的技术性能而言,土楼土墙不但充分利用夯土优点,甚至合理转化不利为有利,匠心独具。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为建筑营造表皮肌理,无论是内外装饰面,还是特殊结构性表层,均师法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传统建筑人文的内在逻辑,专注于呈现“原于自然”的美学艺术,打造精品建筑。
下一篇:老房夯土墙:复兴乡土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