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夯土墙 |“夯”字释义与夯土演变(三)
时间:2019-12-21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03 “夯”字辨析,本义“呼声”
回到“夯”字本身,有必要提到鲁迅先生。他在《汉文学史纲要》首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生动描绘道:
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及目录
鲁迅的话加以概括,所谓“三美”即:化形,则形美以感目;谐音,则音美以感耳;衍义,则意美以感心。
首先,将“夯”字的形与义放在一起看。“夯”的引申义指筑实地基的工具或动作。从小篆字形看,像四肢健壮的人在劳动。明代字书《字汇》的解释:大用力以肩举物。
所以,民间形象地将“夯”字描述为“大力出奇迹”,不无道理。以这种方式诞生的“奇迹”太多了,如早期的长城、秦始皇的阿旁宫、汉代未央宫、大唐长安城、大明宫,就连晚些的明清故宫,部分墙体和地基都是夯土或夯土墙筑成。
朴之原发现,民间更是不可计数,最具代表性的世界遗产、民居巨无霸福建土楼,就是“夯”出来的奇迹。
▲位于西北的嘉峪关悬臂长城
▲福建土楼
那么,“夯”的本义是什么?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认为,“夯”字的本义,起初为“劳动中使劲时发出的呼声”。
因为在机械落后的古代,人们通常因地制宜,取材自然,崇尚集体劳动,这就需要动用一群人甚至成百上千劳动力,以完成体力工作。
所以,在劳动过程中,起初的“呼声”逐渐演变成了规律性歌号,“夯”需要出大气力,通过有组织地喊号子来指挥调动,就能够鼓动干劲,提升效率。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在夯实地基
现代劳动仍保留有“喊号子”的习俗。建筑肌理艺术家、朴之原的白云天先生提到,早些年修筑堤坝,比较常见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人力打夯来夯实虚土,现场就有专人领喊号子,一声“夯子拉起来呀”,大家紧跟着一呼四应,相互唱合,夯起夯落。
而且,不同号子分别以三、五、七字代表不同意思和节奏,便于人们劲儿往一处使,顺利完成劳动。
▲夯筑堤坝
现在每年春季,位于西部的阿坝还会出现一边夯土墙,一边唱夯歌的劳动场面。随着歌声起伏变化,夯墙动作时快时慢,整齐划一,在气氛感人的歌声中,夯锤沉重有力,富有节奏,夯土墙于是一尺一尺向上增长。
▲阿坝夯歌劳动场景
今天,如果听到“为某某打夯”的话,意思就含有“一起努力、助威加油”了。至于“夯土”“夯土墙”等,其实是“夯”后来所衍生的词语。
▲现在夯歌号子,成为节庆舞台表演节目
其次是“夯”的发音。“夯”是多音字。“hāng”用得比较多,作名词是砸地基的工具,如石夯、木夯,作动词则表示打砸,方言中有“用力打”的意思,如夯土墙、夯砸。
第二个发音“bèn”,并不常见,现在用得少一些,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进一步则有“蠢货”“笨拙”“懒惰”“光吃不做”等意思。 明清小说中就有这种用法。《西游记》中,孙悟空责怪猪八戒,说:“你这夯货,教你做事推三阻四,却荏的能吃!”猪八戒被孙悟空称作“夯货”“呆子”,也倒符合他长嘴巴、大肚子的相貌和好吃懒做的脾性。
《儒林外史》也有“小儿蠢夯,自幼失学”句,大意即不读书而粗陋蠢顽。
♦朴之原现代夯土墙建筑
♦朴之原现代夯土墙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