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战略
在烽烟骤起的紧要关头,三边总督李汶与甘肃巡抚田乐决定主动出击,制定了详实可靠的战略:先攻青海,再收松山,后筑新边,以断绝松山通道,使鞑靼首尾不可相续。
在具体战术上,采取集中兵力直捣敌巢和出奇制胜的方针。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鞑靼一部侵犯延安,李汶根据敌军精锐已悉数南下的有利形势,紧急调兵2600人抢渡黄河直捣其老巢,鞑靼大败而逃。
松山扼守河西走廊东端,又把控河套进入青海、甘肃的要害。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
夯土墙关塞屯兵驻防,此后一千多年这里都是与西北游牧部落对峙的前沿。
《秦边记略》就记载了松山“兵家必争”的重要地位:“盖松山左拥兰靖,右护凉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
于是,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 1595年)5月至10月,大明军队先后进攻青海甘山、南川、西川等地,取得了胜利,沉重打击了鞑靼的嚣张气焰。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决战就要打响。3月,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率兵十万将鞑靼围困在大松山附近,9月25日至26日,明军分兵七路发起总攻,双方的对决在永泰城这片土地上展开,结果鞑靼兵败,明军重新占领了黄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
03 上书
松山战役后,为防寇旋逐旋回,李汶以65岁老将的肝胆赤诚,亲自踏勘地形,登临松山险要隘口,查勘经兰州、永登、乌鞘岭到古浪的明长城,恍然发现了景泰这极重要的一环。
因过去长城的
夯土墙在该环缺失,绕南而建,不仅远,且增加修筑成本,致使松山空虚,造成鞑靼屡次三番于此地发难。
很快,李汶等将领对军事防卫进行了新的筹划,上书明王朝高层,其奏章《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写到:
“查得历凉之泗水,以至靖之索桥,横亘不过四百里许……勘得自镇番以至中卫,烽堠相望,迄今旧迹犹存……乃旧自永安,历皋兰,渡河逾庄浪以至于凉,则一千五百里。舍此四百里不守,而欲守一千五百里之边,孰难而孰易?”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了,松山这一段四百里
夯土墙至关重要,“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其实,明朝西北历任将领均坚持“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
凭着常年戍守边关的经验、历官西陲的资历以及老将威望,朝廷很快就批准了“大兴土木,建堡筑城,分屯置戍”。于是,在“西起泗水,东抵靖河,横亘不过三百四五十里”的范围,“乘虏马方弱”,赶修夯土墙。
《秦边纪略》记载松山边墙:“起于凉州之泗水,尽于靖虏之索桥,筑边三百七十里,谓之新边,环松山于内矣。”
松山新边的夯土墙长城西联武威长城,绵延东去,经土门墩、古浪、松山北麓,至景泰到达黄河渡口的索桥,犹如一道天堑,形成对陕甘青腹地的屏障,不仅牢固控制松山一线,而且又向北拓展数百公里。新边墙的修筑,对于震慑敌军、阻止河套蒙古与青海蒙古联合、稳定民心都有重要意义。
朴之原,原于自然、用心精益,专业营造夯土墙,无论内外装饰面,还是特殊结构性表层,均可量身定制,完美呈现设计所需的艺术效果。
♦朴之原现代新型夯土墙城墙 朴之原建筑肌理研究院,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史文化的沉淀,化为具有自然的情感态度和历史文化韵味的夯土墙,在城市和乡土,在旅游景区、古城小镇、文物遗址、博物馆、剧院、艺术馆和民宿酒店……打造诗意古雅、美丽质朴的建筑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