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夯土:远方的天水与烟火气古民居(二)
时间:2019-08-05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细细考究,天水的每一处古民居院落,都是集众美于一体的建筑博物园,一进数院,主次分明,卵石铺路,花草游鱼,影壁诗画,门额联匾,夯土墙(土坯墙)高而巷深,大门古朴而檐远,天然的情趣、意境尽在其中。
典型的天水古民居,为组群院落,中轴对称,道法自然。院内,门楣镌刻,以楼驾云,夯土(土坯)高墙隔而不断,引人入胜,构件精巧玲珑,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虽不语不言,却透露出一份内敛的儒雅。
古民居是天水发展演变的见证,也是一地人文底蕴和优秀传统的集中展示。历经风雨剥蚀之后,民居显出陈旧与沧桑,甚至破败,但依然可以透过历史的年轮,看到曾经雕梁画栋、屋脊六兽、夯土墙(土坯墙)庭廊的辉煌。面对它们,明显能感到过去的时光扑面而来,这就是历史的承载与文化的厚重。
寻着城市脉络,行走天水,眼前刚刚还是现代街区,一转弯就变作古巷、院落与老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透过厚重的夯土墙老屋,这里恍若在上演着光阴的故事。
主人无数次衣锦归来,一棵古树,沐雨迎风,参天巨盖,蔚然成林,青石台阶,夯土或砖石小径,曲而不塞,一步亦景,移步易景,隔窗更是别有景致。此情此景,恰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岁月易逝,红颜易老,深闺持家之人,在主人外出公办的日子,心心念着时,也会愁如锁,眉头聚,想到何时才会平安归来,禁不住泪湿巾帕。
天水古民居折射着昔日的光华,沉淀着岁月的雕琢,积累着百年的悲喜、光阴的印迹、时光的斑驳。这些鳞次栉比的四合院民居,虽饱经风雪雨霜的吹打,命运多舛,却能在春去秋来间,日益生辉,历久弥新。
朴之原建筑艺术课堂:天水古民居怎么样?
古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现存的古建民居分六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约公元1600年,最晚的也有近百年历史,以雕刻精美的木构和夯土墙(土坯)为特点,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民居院落群,成为古城一道风韵迷人的景观。 天水古民居,堪称中国古代散布最广的夯土墙(土坯)民居的精华与杰作,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的许多共性,融自然、艺术、意境于一体的庭院构成,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力证明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地域风格。它们在审美文化和土木艺术上具有典型的国粹性格,却在泥土气息的芬芳中,自然流露出土生土长的质朴之美。
闻名遐迩的胡氏古民居,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天水古民居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有着“陇上第一民居”的美誉,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古民居建筑文化博物馆。两株600多年的参天古槐,屹立门前,绿叶掩映,黄墙黛瓦,飞檐朱门,游人如织,当晚霞送走喧嚷,它才复归宁静深邃的样貌。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现存的古建民居分六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最早的可以追溯到约公元1600年,最晚的也有近百年历史,以雕刻精美的木构和夯土墙(土坯)为特点,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民居院落群,成为古城一道风韵迷人的景观。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