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夯土墙复原山野建筑,把人美哭了
时间:2019-03-30 来源:朴之原 浏览量:
这里曾是最后的江南秘境,有诗赞曰:“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少为人知的地方,被自然保护了一批夯土墙建筑遗产,它们千百年来应造化而呼吸,四处悬崖峭壁,一面对谷,三面环山,千年生命由此延长。
野山荒外,远离政治经济中心,除了是夯土墙,还能有什么房屋。墙多了,沿坡度错落如梯田,自然依山而建为村子。落差达百米的土木古民居,呈聚落形态,整体呈现为一个民风质朴的村落,它的环境、气候、氛围、线条、肌理与调性历历在目。
在晴朗天气进入村子,第一眼看到的是阳光闪耀在黄色夯土墙上,如果恰巧秋收季节,则感觉更加温馨与明亮,再加上各家各户晒的红薯干,一派满村尽带黄金甲。修复古村的创意即源于此。
两栋民房,被三面夯土包围,第四面则挡以毛石墙,屋里为传统木结构,因为属于符合改造的典型,所以首先进入设计师的视野。唯一的不足是道路问题,山道狭窄,村路弯曲,石阶坑洼,多多少少影响着老屋修复的进程。
作为罕见的保存了历史文化风貌的古村落,对其进行任何改动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批准,修建房子也不例外。但是想法新奇的业主偏偏希望新房子不仅住着舒服,还能彰显休闲体验功能。设计师绞尽脑汁,提出三条,第一融入环境,第二修旧如旧,第三开发新域。前两条好理解,第三条主要是在前述基础上,融入新建材新技术,开发出新的功能领域。
由此,实地调研当地自然资源、气候地形、民风民俗、文化传统是必须的,然后集中在对该地乡居建筑的研究上,包括用料、施工、风水与环境等。设计师不仅了走访当地传统工匠,收集工法口诀,感知材料特性,学习传统建造过程。同时,还向现代夯土墙专业咨询,调整材料配比,优化材料性能和工艺,完善修复技术。最后形成两栋老屋的本地材料工艺体系,作为修复标尺。
在老屋的结构形式与空间改造计划确定以后,从兼具保护传统与实现现代居住需要出发,开始了清拆:拆除不安全部分,加固补救保留部分。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受限于空间与交通,新修的大部分必须采取构件预制,并尽可能最小化单元,在现场进行拼装连接。结果确如此,工人只用短短数天就全部完工了。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墙体,夯土墙与新建结构脱离,避免土墙承重;二层由于室内高度增加,屋面整体抬升,檐口以下新建外墙以幕墙形式外挂,受力于主体钢结构。当地农民施工队运用传统手工技艺修复还原土墙,室内墙面喷涂保护层。原有外墙的入口门洞以及石头门套完整保留。
整个修复完成后,除了特色老夯土墙、青瓦屋顶焕发光彩,还有更多如光照、保暖、通风、景观收纳经由扩大门窗、加建天窗地暖等实现根本改观。这是一个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现代居住与生态可持续理念交相互融的修复,它让一座老屋恢复了生命,并获得青春。
如何实现夯土墙建筑与高品质现代生活的双赢,纠结着诸如自然环境、传统文脉、社会内涵乃至资源循环利用等要素,归根结底还是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仍需小心翼翼地处理新旧、古今、东西的矛盾统一,才能打造一栋栋接地气的风水老房。期待现代新型夯土墙在接下来会有更多出彩表现,助力东方大国文化下的建筑艺术绽放新彩。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夯土墙: 将生态环保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