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墙 | 中国传统造墙,分哪些类?各有什么优劣?
从建筑材料分,中国古代造墙,分砖墙、石墙、泥墙、夯土墙、木竹篱笆墙等。
大户人家,多以砖砌墙,那些王家大院、南北宅子、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便是如此。
普通人家,住山的就地取材,采山石建石墙石屋,居于平地者,就用泥墙夯土墙,竹子多的,自然是竹做篱笆墙了。
朴之原仿岩石 | 肌理
如此种种,选一种墙,以劳动者的观点,吃饭是吃饭,喝茶是喝茶,活在当下,大致还是会选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夯土墙。
夯土墙的便利,真不是盖的。一方面它材料来源广,基本不拘地域,随处可采可用,另一方面泥土轻便易运输,相对石、木材料的采办刨制,也容易很多。
老乡说,夯土这东西,有把子力气就行,说明它技术要求不多,这点如同木头的易加工,为人们青睐,可石头坚硬沉重,开采运输加工都是难题,无形中便增加人们的畏难情绪。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建筑的时候压根没想着房子能够存在千年,所以就选用最方便的材料。这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土木传统形成之缘由。
砖,非土一般便利,可它优点突出,强硬度高,砌筑建筑与墙体,如无额外损坏,任其漫游于历史,可伫数百乃至上千年之久。
朴之原老砖墙 | 肌理 下同
古代青砖基本材料是土,但不同夯土墙所需之土,混拌石灰、沙石为三合土,讲究的则加糯米汁、红糖水、塘底泥之类即可开夯。
制青砖所需,首先将泥料塑为泥坯,然后送入千度窑中,烧制个十天半月,其中要加水冷却,以得到青灰色外观及耐水耐蚀的效果。
如此一番操作,待烧制功成,青砖出炉,强度可达夯土墙十倍,相应的总投入也高出不少。
青砖的制作成本高,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南京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青砖砌筑城墙,付出的人财物,堪比建造一座胡夫金字塔,从1366年开建,至1393年完工,历时28年之久,动用28万民工,烧制大青砖约3.5亿块,每块青砖长约半米,重约40斤。
用青砖打造一座城池,所费之巨可以想见。即便如此,南京城垣主体仍为夯土墙。如全城用青砖砌筑,成本所费难以想象,在百废待兴的明初,简直如噩梦,恐怕倾全明财力也难以承担。
传统夯土墙强度不如青砖,但它通过增加墙体厚度,轻而易举实现数倍于青砖的抗造效力,一米厚的土墙,敦厚耐操绝非几块青砖可比。
朴之原夯土墙 | 景墙
老话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土最怕水,雨一淋,水一冲,再一泡,很快起酥粉化,时间长了,如无修缮,强度下滑,离坍塌就不远了。
过去,为提高夯土墙强度,人们想出各种招儿:改变原材料组成,将普通生土,换成含水率更低的黏土、胶泥;加入石灰以尽可能担起吸水的责任,保持墙体干燥度及强度,从而延长使用寿命等。
另外,在土料中混入砂石、砖石、鹅卵石、瓦片瓷片,掺杂麦秸秆、茅草等,在夯筑时于土层之间铺入竹片、柳枝、芦苇等,都相应起到加固与拉结作用,同时增加墙体强度。
综合来看,相比砖石木竹等材料,用土料夯土墙,自始至终都是建造长城城墙、土房民居的上佳之选,没有之一,是毫无疑问的。
朴之原,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史文化的沉淀,化为具有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人文韵味的老砖墙、老土墙、(仿)古城墙、现代新型夯土墙,在城市和乡土,在旅游景区、古城小镇、文物遗址、博物馆、剧院、艺术馆和民宿酒店……奉上或诗意古雅、美丽质朴或时尚潮流的建筑肌理艺术品。
更多精彩请关注